正如黃仁宇在書中寫道的一樣,“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換而言之,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一個帝國的根基正在慢慢地倒塌,這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仿佛是你看到地眼前,只是冰山一角,亦或者是空中樓閣,沒有賴以存在的基礎。而我們要認清一個歷史的必然性是,明朝的滅亡并不是決定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而是決定在萬歷十五年。正所謂,“明亡,實亡于萬歷。”
不妨把萬歷十五年這個時期的明朝看作是一個家族企業,萬歷皇帝就是這個家族企業的繼承人、董事長;把首輔申時行當做是他任命的總經理;把張居正這個人,當作是一個前任的 總經理,你可以比較前面的 CEO 跟后面的 CEO 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樣,從而影如何影響了明朝的未來; “活著的祖宗”,你可以看作是這個家族企業所遺留下來的一些企業文化,它嚴重制約著后世的發展。雖然朱元璋已經死了,可是仿佛活著,你的權力和限制都是來自祖宗,但是到底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又與這個人的能力有關系,如果萬歷是唐太宗或者康熙這樣的皇帝,把他擺在同樣一個地方,做的肯定是不一樣的事情??伤吘故侨f歷,沒有遠大的志向,他的閱歷就告訴他,不可能像唐宗宋祖一樣有雄才大略,歷史留給他的,能守住現在的光景已是不錯。
還有海瑞,作為一個低階別的地方官,有點像我們一個分公司主管。他們直接接觸客戶并提供服務。然后他也會產生書中所講的困惑:到底是聽朝廷的,還是要聽老百姓的?類似這種矛盾,古來有之,如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戚繼光是一個將領,他的天職是行軍打仗。這比較像行銷部門,負責跟競爭對手進行銷的戰爭。例如我從臺灣被派到大陸來,就是一個外派的將領,就是要來攻打這個市場。而在打仗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用掉公司大量的資源,但這個仗要怎么打,怎么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公司就要因此決定怎樣去分配資源。
如果說“活著的祖宗”代表了一種守舊勢力,它衍生的過去的價值觀體系深刻束縛著現在乃至以后明朝的運營。,第七章講到的李贄正好相反,他代表的是下層平民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因為深諳百姓的苦痛生活,所以他一直心系百姓生活,同時因為接受了國外民本的先進思想,然后又結合了中國古代孟子的“民貴君輕”的觀念,所以可以說是代表著百姓的些許心聲??墒沁@就不可避免地跟上層的思想體系有一些沖突,是“自相沖突的哲學家”。這就好像剛進公司的大學畢業生,心懷壯志,看不起高高在上的領導階層。
從頭到尾,從一個公司的上層逐漸到下層,階層的傾斜后,然后你會慢慢地醒悟,平淡的萬歷這一朝地時光,如何決定了幾十年后明朝的滅亡。倘若把它歸到你現在的企業里面,或許這一周也是平淡無奇,和以前一樣,但可能公司未來的五年就決定在這一周,不是因為這個禮拜產生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變局,不是!而是在這一周背后,有一個巨大的隱患藏在這一幢看似高樓大廈的地下,是一座活火山,濃漿也許正在醞釀,等待著噴涌的那一刻。于無聲處,所有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改變了。
余以為,這本書的價值在于,你可以借古鑒今,通過歷史上的遺憾還有敗筆來衡量當下的處境。“大偽似真,大音希聲“,一切的表面事物都需要剖其根本去分析,隱藏在事件下的究竟是如何的別有洞天,而不是蜻蜓點水般掠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