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d037z"></wbr>
      1. 首頁 河大新聞網 校史鉤沉 正文

        【校史回眸】(八)新中國的經濟學家——記李寶震教授

        人物生平

        李寶震,江蘇昆山人,1916年生。祖輩多為讀書人,以教書為業。幼承家庭和私塾的傳統文化教育,文史功底深厚。求學心切,刻苦奮斗。1926年考入英國基督教教會學校新學書院,接受嚴格的英語訓練,并學習數理化等新科學,由此形成穩固的外語基礎,為日后的學術生涯創造了優越條件。1931年考入天津工商大學預科,兩年后考入該校商科本科。1937年留校任教,1951年起任國立津沽大學校長。(注:1921年創辦的天津工商大學是河北大學的前身,1951年由私立改為國立,更名“國立津沽大學”,1960年更名河北大學。)

         

        少年時期勤學苦讀

        大學時期的李寶震,對會計學術產生濃厚興趣,廣泛涉獵中外會計文獻,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引起學界的關注。李寶震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從上大學時,就喜歡讀各國的會計書刊。工商學院時常得到國外贈書,圖書館藏比較豐富。”經常研讀的會計書籍主要有舍爾所著《簿記理論》、巴比所著《復式記帳》、奧爾德卡斯爾所著《實用簿記》等30余種,并訂閱了徐永祚會計師主編的《會計雜志》和潘序倫會計師所辦的《立信會計季刊》兩種,并“每期都全部閱讀”。

        大學期間,李寶震經常向任課的外國教師請教問題,并到美國會計師協會會員、審計學教授斐士在津開辦的會計師事務所,協助斐士教授從事查帳和代管房產等業務;還曾到“天津最大的一家英國會計師事務所——湯生公司實習,隨會計師到各工商企業、銀行、洋行去查帳”,積累了豐富的會計、審計實踐經驗;同時,還擔任了斐士教授的審計學助教,積累了豐富的會計、審計教學經驗;此外,從斐士教授手中借閱的許多外國會計刊物,使李寶震“較早地接觸到外國的會計理論與實務”,開闊了視野,為日后的學術生涯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于潛心攻讀,認真思考,他的畢業論文《中國之所得稅》通過答辯,取得滿分,深受主持答辯教授的贊許。并譯為法文,被巴黎社會科學院評為優秀作品。


        醉心學術潛心教育

        1937年李寶震本科畢業后,于天津工商學院留校任教,打破了該校會計課均由外國人開設的先例,成為第一個講授會計課程的中國教師。先后講授簿記、審計學、統計學、商業實踐、成本會計及公司會計等課程。1942年,晉升為教授。組建了“公平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工商企業委托,從事會計制度設計,審查賬目報表和所得稅等業務,以增長工作經驗,為搞好教學服務。1945年,擔任會計財政系主任。為提高教學質量,李寶震教授聘請在業務部門工作而又在理論研究上卓有成績的專家到校兼課;選用美國原版教材,加強學生實踐環節;嚴格教學管理,鼓勵教師和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創立會計學會。使天津工商學院及會計財政系聲譽日盛,得到社會好評。       

        1951年,國立津沽大學成立,李寶震被政府任命為副校長兼財經學院會計系主任。雖擔任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講授會計、審計課程,不脫離教學崗位。多次參加教育部召開的有關教育改革的會議及制訂合計系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專業會議,從而學習到蘇聯的教育制度和教學理論,并在津沽大學付諸實施,為建國后津沽大學財經學院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李寶震先生贈給學生照片背面題字

         

        李寶震先生為學生寫的推薦信

         

        1952年院校調整后,李寶震辭去行政職務,在南開大學會計系任教授。擔任會計原理、商業會計、經濟活動分析、檢查與監督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其間,潛心研究蘇聯合計,撰寫論文、翻譯俄文會計資料,還與其他同志一起編寫了專著《工業企業憑單日記賬核算形式》,為財政部在我國工業企業推行憑單日記賬核算形式提供了參考。此書曾在1956年天津科技優秀成果展覽會上展出,受到好評,李寶震教授指導的留學生還將其介紹到國外,廣為流傳。

         

        卓越學識貢獻祖國

        李寶震作為中國金融學會的發起人之一,1950年,參加了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金融學會成立大會。會議期間,應南漢宸行長的邀請,出席了專家座談會。會上,就“如何穩定金融市場”,提了幾條建議。對地下錢莊濫發本票投機倒把哄抬物價行為,提出應予制止。會后,政府果然采取了堅決措施,明令取消了本票。會議期間,李寶震“榮幸地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并感到自己的建議能被政府采納,很受鼓舞”。       

        1979年,我國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李寶震建議在高等財經院校設置國際會計專業,并為此付出巨大努力,使之成為現實。為了開辦國際會計專業,李寶震起草設計了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并得到國家教委的批準,想方設法克服了師資力量和外文原版教科書等方面的困難,從1987年開始,在天津財經學院招生授課,其畢業生在社會上供不應求,反映出該專業的強大生命力。1983年,國家審計署成立后,為了培養高水平的審計人才,李寶震建議在高等財經院校設立審計專業,這一建議再次首先被天津財經學院所采納,于當年開始招生,此后,其他院校也逐漸設立了審計專業。

         

        李寶震先生舊照

         

        李寶震先生與學生合影

         

        80年代初,李寶震撰寫題為《論社會主義的會計原則》的論文,指出會計工作必須以會計原則為指導,同時又應注意,對于外國的會計原則,不應照抄照搬。該論文引起會計界的討論。他還發掘考證和研究中國的經濟歷史,發表了《會計史話》系列文章,引起會計界的反響。他對近年來取得的會計史研究進展感到高興,并為授課的需要,編寫了《中國會計簡史》,作為對研究會計歷史的一點貢獻。他認為會計改革除了必須總結自己的經驗,還應借鑒外國經驗,以便批判地吸收,為我所用,因此寫了《國際會計》、《國際審計》,供學習研究者參考。

        李寶震先生所著《中國會計簡史》

         

        1983年,李寶震撰寫了題為《會計教學改革的設想》的論文,認為“建國以來,會計教學和科研一直沿襲著50年代的蘇聯模式,,不適合我國當前國情,為此必須進行改革。”對于“會計的職能”概念,受前蘇聯教材的影響,早期業界均概括為“反映和監督”;而李寶震以依據國情,將其改述為“反映和控制”,使新中國的經濟理論更加完善,亦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李寶震從30年代投身會計事業起出版的論著、教材等達150多種,其中專著60余種,論文80余篇,逾300萬字,多部作品獲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李寶震文存

         

        結語

        李寶震教授于學,習無不精,孜孜以求;于人,則溫和寬厚,誠以待之。任國立津沽大學副校長時,他推卸了上下班乘校方配車的待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將汽車交給校機械系用做教學實驗;在一次兄弟院校舉行的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會上,他明確說道,自己的講稿是請教于一位專家朋友,并坦承宣讀;在南開大學工作期間,曾同貿易系的一位副教授合作撰寫了學術論文《貿易產值問題商榷》,李寶震認為,作者應以對專題素有研究的那位副教授為主,故將自己的姓名屬在其后……一位才華卓絕的經濟學家,竟懷有如此一顆赤子之心。         

        縱觀李寶震先生的一生,正如其在《回記錄》的后記中所言:“回顧我一生的經歷,處逆境的時間較多,而處順境的時間較少。我是以‘處順境時戒驕,處逆境時拼搏’為座右銘來艱難地走過這一段路程的。我并沒有中途倒下去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理想,這個理想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為社會做奉獻,為人要光明磊落,公正無邪,不為名利所累,心里無私天地寬,便能集中精力從事自己志愿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為國家、為人類做出有益的貢獻。”

        責任編輯:梁菁惠
        0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新聞中心 我要報料 版權聲明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術支持

        冀ICP備05007415號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小说区|2018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zozozo人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