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津沽大學校長張國藩
人物簡介
張國藩(1905-1975),字鐵屏,湖北安陸縣人。著名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教育家。1931年,考取湖北省官費赴美留學,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水利,兼學物理。1933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隨后轉入依阿華大學繼續學水利,兼攻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航空力學。193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51年起擔任國立津沽大學校長。(注:1921年創辦的天津工商大學是河北大學的前身。1951年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國立津沽大學”,張國藩出任校長,開創了學校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60年學校更名河北大學。)
留美學生合影
一、教育生涯
1935年至1950年,張國藩先后任北洋工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隴南西北工學院教授,兼西北工學院分院主任、航空系主任;西北科學院研究員;北洋大學物理系主任兼航空系主任、教務長。講授理論力學、光學、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震動力學等。在教學“少而精”的基礎上,提出“要少到好處,精到妙處”的新思想。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親手創辦天津物理學會、天津市力學協會。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高一字1170號令,批準津沽大學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收改為國立,張國藩出任校長。津沽大學由私立改為國立,標志著津沽大學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張國藩校長在任期間,建立并領導了學校黨、政、工、盟、團、學聯席會議,以此種形式集思廣益,統一認識,統一行動,最后由校長決定,部署學校的中心工作。如“三反”運動,抗美援朝運動,增產節約運動,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組織協調全校師生的教學課程安置,以盡快納入教學軌道。以津沽大學文學院為基礎,組建津沽大學師范學院,并成立教學工作研究會和總務工作研究會等。在這承前啟后、廢舊立新的重要時期,張國藩校長不負使命,勇挑重擔,對校政改革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此外,張國藩還兼任過很多社會工作。1950年至1951年,兼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長;自1956年起,任天津市副市長;還曾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科協主席,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和民盟天津市委員會主席等職務。
張國藩對所擔負的各項社會活動盡職盡責。他思考問題周密,且多有創見。在領導民盟的工作中,他善于把黨的統戰政策結合民盟成員的實際,提出知識分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論點。例如,他提出:“民盟的組織生活要培養‘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風氣。”他所說的文,是指業務;仁,是指思想。主張通過業務交為朋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局長張國藩、副局長梁寒冰、何啟君簽字的天津教育局通知
美國康奈爾大學
二、科學研究
張國藩的學術成就,主要是對分子物理學和原子物理學的研究,特別是對湍流理論和應用的研究,長達近30年之久,成績卓著。從碩士論文《液體分子聚集態的理論本性及其機構》始,即進入對液體聚集態及流體力學的研究。張國藩主張從物理方面研究湍流的本質,而抵制國際上流行的“湍流的困難在于解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的數學困難”的觀點;提出湍流溫度的比擬概念,著論文 《湍流的熱性理》。其他代表論文有《一種湍流運動方程式》、《關于湍流阻力問題》,否定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而提出自己的方程,其觀點與當前國際上的觀點一致。
張國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做實驗
1941年西北科學院成立,張國藩任研究員,他結合當時中國地學上一個十分嚴重的北部沙漠南移問題,用流體力學的觀點對風沙進行了研究,寫出《中國北部沙漠之南移問題》一文,并呼吁對沙漠擴大現象進行控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該問題非常重視,建造了大面積的防風固沙林,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964年,張國藩在天津大學任校長,兼湍流理論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他十分重視工程技術中的實際應用問題,認為從事應用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結果能立即用于生產并促進生產的發展。20年后,國際上在該方面的研究蓬勃發展,由此證明了張國藩的遠見卓識。
要搞應用研究,首先要抓實驗工作。張國藩說:“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沒有條件搞實驗,所以老一輩大都搞理論研究。他們到國外留學也只好學理論,因為回國后就沒有條件做實驗了。這樣,外國人實驗做到東,中國人的理論就跟到東;外國人的實驗做到西,中國人的理論就跟到西。這樣,中國人的科研就不能獨立,就具有依附外國的半殖民地色彩?,F在,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獨立自主了,咱們的科學事業也要獨立自主??茖W事業要獨立,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實驗基地。”
張國藩對湍流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工作,持續了近30年,即使在行政工作繁重、社會活動頻繁的情況下,依然孜孜不倦。學術界對其嚴肅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的獻身精神都交口稱贊。錢偉長說:“張國藩同志是一位誠實的科學家。認真、勤奮,在湍流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同代人的敬佩,堪為青年人的楷模。”
晚年,張國藩積數十年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編著了《流體力學》和《振動力學》兩部教材,曾被很多高等院校所采用。
三、愛國之舉
張國藩先生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1931年,離家赴美留學,臨行登船時寫下這樣一首感懷詩:
三城侵浩海,樓閣滿蝦魚。
東北進強虜,邊疆無人戍。
男兒欲何為?負笈學大禹。
1935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煙炮火中,張國藩學成歸國。在“一二·九”運動期間,參加了“救國會”運動。1944年,參加發起組織“全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進行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的宣傳活動,并擔任了西北工學院的科協小組長。1947年,參加北洋大學的“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并和北洋大學師生共同發起了拒絕接受美援救濟品的運動。
天津解放前夕,當國民黨特務到北洋大學搜捕進步學生時,張國藩接受地下黨組織的委托,通過校長張含英出面交涉,迫使包圍學生的軍警撤退,保護地下黨員轉入解放區。黨國民黨政府脅迫北洋大學南遷時,張國藩在地下黨的領導下,挫敗了南遷陰謀。天津解放之初,北洋大學無人負責,張國藩以教授、航空系主任兼教務長的身份,實際主持全校工作,使教學秩序得以恢復。
結語
張國藩畢生從事教育工作,誨人不倦,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特別是工科院校教育事業的先驅者之一;在分子物理、原子物理以及湍流理論方面有獨到的見解,也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其一生熱愛祖國,追求真理,治學嚴謹,生活儉樸,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